当前位置: 首页 > 院系风采 > 正文

院系风采

    院系风采

    一堂别开生面的通识课

    来源: 日期:2019-07-09点击:

     “仔细看,左边是健康小鼠的肝脏,右边是脂肪肝模型小鼠的肝脏,大家觉得区别在哪儿?”7月1日上午,武汉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细胞生物学实验室里,李红良教授正在对两只小鼠进行解剖并讲解,学生们簇拥着观看,生怕漏掉了一个细节。

     这是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开设的第三学期《现代医学与健康》通识课课堂,95%的在场学生都是非医学背景。

     当天,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、模式动物研究所所长李红良教授的授课内容是“脂肪肝与公众健康”。他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,走进实验室,让大家体会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大健康通识课。

    医学通识课走进实验室

     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,优化人才培养模式,提高人才培养质量,体现“厚基础、跨学科、鼓励创新与冒尖”的教学理念,学校从今年开始实施“三学期制”,第三学期时间为2019年6月23日至7月20日。

     6月24日,《现代医学与健康》第一次通识课在武汉大学教四楼301教室开讲。课程安排从肝脏的结构和功能出发,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,介绍肝脏代谢病理生理学及脂肪肝到肝癌的发展过程,促进大家对脂肪肝病的认识和保健。

     课堂上95%以上都是非医学背景又对大健康知识求知若渴的学生们,怎样才能让大家听得进、听得懂?李红良教授在教学方法上动了脑筋。

     “通识课不应该是简单地知识传授,而应拓宽学生的视野,让学生学会思考。”在上课之前,李教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,并邀请学生上讲台“授课”,让他们当“老师”。学生们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资料,结合自己的理解,纷纷走上讲台,津津有味而又各具特色地讲解给大家听。

     纸上得来终觉浅。7月1日第二次课时,李红良教授带领学生们走进了模式动物研究所。

     “这是我们第一次来到医学实验室!”在动物房,同学们了解到了动物实验在疾病研究中的重要作用;在动物模式研究平台,同学们观察了小鼠解剖实验,了解了小鼠不同的器官情况,对比了脂肪肝与正常肝脏的区别;在病理学和细胞生物学实验室,同学们通过显微镜观察了各种组织病理切片,让同学们了解了不同疾病下的病理形态。同时通过显微镜,观察了正在培养的活细胞的形态特征。

     在科研平台参观、实践教学结束后,李教授将大家重新带回研究所会议室,让同学们结合实地观察谈收获,进一步收看了系列健康小视频,并不断发问,引导学生思考。

    灵活教学让学生耳目一新

     “作为一位文科生,这次跨学科学习拓展了我对生命医学方面的认识,”来自哲学学院心理学专业的牟姿瑜坦言,如果不是选修了这门课,可能这辈子都不会这么近距离、这么直观地接触到活体解剖。“从书本上的图片转到了生动的实物,这次收获很大。更体会到了科研人员们工作的不易。”

     课前设问、主题讲述、现场互动、实地参观,多个环节,环环相扣,生动紧凑。“这样的通识课不同于平时的课堂,让我们受益匪浅!”参加通识课的同学们都表示,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灵活,素材引入新颖,让大家耳目一新。

     “假如还只用以前授课的PPT,讲过于专业的医学知识,那无异于对他们‘念经’,非生物、医学的学生根本不可能短时间内理解授课的内容”。作为课程组负责人,李红良教授表示,对于非生物、医学背景的学生来说,只有让他们到实验室去了解,从感观上去接触,才能让大家对医学有更直观、更真切的认知,从而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。

     同时,李教授希望,通识教育不局限于课堂教学、不局限于教师“一站到底”的单向灌输,而应该鼓励师生教学互动,让学生亲临学科场景,“让他们了解不同知识领域的概念、思维和结构,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,从而真正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。”

     据悉,今年本科生院充分利用第三学期,组织理学部、工学部、信息科学学部、医学部等相关部门整合国内外高层次人才资源,增开《人工智能与大数据》、《现代医学与健康》、《环境与社会发展》三门全新科技类通识教育课程。《现代医学与健康》由基础医学院李红良、章晓联、陈璞以及口腔医学院张好建等学者分别讲授脂肪肝与公众健康、免疫与公众健康、干细胞与肿瘤生物学、组织工程与健康等内容。

    李红良教授在授课

    学生走上讲台

    观看小鼠解剖

    在细胞生物学实验室观察细胞状态

    在病理学实验室了解石蜡包埋过程

    李教授在会议室为学生们介绍脂肪肝病国内外流行趋势